按着张叔说的经验和张凡讲的技巧,大家陆续在脚边的毛竹底部找到长有竹笋的小土堆,准备挥锄头开挖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当陈保利想对准眼前的小土堆一锄头下去时,张凡开口阻止道“陈哥,这个方向锄下去,竹笋就要断成两截啦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要往哪个方向锄?”陈保利停下手中的锄头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凡走过来看了一下后,扒开表面的图层说“这个笋须是弯曲的,可以判断笋体也是弯的。所以须头朝向哪一边,笋和竹鞭连接的地方也在哪一边。因此,从须头朝向的一边挖下去就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顺着张凡指的方向,陈保利小心地用锄头把笋那一侧的大半边土锄开,挖到笋和竹鞭相连接的部位时,被叫停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时候就很讲究抡锄头的地点了,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。对于陈哥这种头一次拿锄头的人来说,用锄头断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!”张凡认真提醒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把这个连接部位的土扒开,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笋基部渐渐变细再和竹鞭相连。只是这个连接点看上去比蚊子大不了多少,俗称“螺丝钉头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竹笋就是通过这里从竹鞭和竹子种吸取养分,在阳光雨露种长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断笋时要从“螺丝钉头”和幼笋基部已经接近“螺丝钉头”般粗细的地方截断。不然随意截断的话,剩下的笋体在烂掉之前都会继续从竹鞭种吸收营养,影响到这条竹鞭其他竹笋的生长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若锄头太近了就容易伤到竹笋,太远了又会弄伤过多的竹鞭。因此要掌握好锄头抡下的地点和笋体的距离,再锄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走过来观看的王飞鸿听完这话也感到不好下手,“谁知道会不会锄偏了?老弟,有没有其他办法弄断它?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