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净的房间内,许多身着白大褂的人在长方形的橱窗式平台边忙碌着,平台上摆着一个个带盖的平底玻璃器皿,排列得整整齐齐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个玻璃皿的盖子上都贴着标签,标签里写着不同的数字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身着白大褂的人还带着布帽、口罩,手里端着瓷碟,不时打开一个玻璃器皿,用镊子将瓷碟里的东西夹起来,放到玻璃器皿里面半透明的膏状物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房间外,玻璃窗前,结束用餐前来参观的天子宇文温,看着房间内的动静,默不作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在做什么,他一清二楚,似曾相识的场景,让一个实验流程在他脑海里浮现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步,用芋煮的汁与用米磨成的汁混合,做成培养基,倒入圆形、平底的玻璃器皿里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步,将取来的青霉“种”到培养基上,盖上盖子(盖子上有小孔)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步,在二十五度左右的室温下培养七天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四步,将有些液化的培养基倒在漏斗中,漏斗里有“滤纸”,将液体过滤,在过滤后的液体中注入菜油搅拌均匀,静置。

        液体会分为三层,上层是脂状物,中层是不溶的物质,下层是液态物质(滤液),将容器下方开口打开,将下层滤液放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五步,对滤液进行提纯:在煮沸过(消毒)的竹炭粉中加入滤液,然后搅拌,让碳粉吸收这些滤液中的物质,然后将碳粉放入漏斗之中,倒入蒸馏水,洗掉不纯物质。

        加入米醋制成的特定浓度酸水,加入特定浓度碱水,获得提纯滤液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六步,效果判定:提前从化脓伤口里获取脓汁,在玻璃培养皿里培养出霉菌,此时将提纯滤液分成一定份数,滴在干净纸片上,然后将纸片放到培养着霉菌的培养基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