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济一番话,让宇文温茅塞顿开,他琢磨片刻理顺思路后,开始和杨济讨论起试行开中法要面临的诸多问题,首当其冲的,就是盐产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开中法,是以食盐为物资交换的媒介,也就是把食盐作为硬通货,那么“开中”能够筹集的物资或者钱粮,取决于能够兑现的盐有多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体而言,这是官府和商贾之间的公平交易,商贾按官府要求把指定物资或者粮食运到指定地点,那么作为报酬,官府要将约定好的盐引发放给对方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商贾便凭着盐引到盐场支取定额的食盐,贩卖到别处获取高额利润,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,商贾凭着盐引,能否及时、足额支取食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,其一,官府是否守信用,让商贾凭着盐引支取食盐;其二,是盐场有没有那么多食盐,让商贾及时、足额支取。

        前者相对好解决,关键就在后者:广州盐场的食盐产量,撑不撑得起“开中”足够的物资、粮食去修栈道?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宇文温的规划,广州下辖的几个盐场,明年产量争取达到二十万斛,后年达到五十万斛,这个计划是否能实现还未可知,所以若试行开中法,盐引上食盐的数额,必须考虑到广州盐场实际的食盐年产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今年要试行开中法,那么官府发放的盐引,要到明年才能兑现,且数额最好不要超过十万斛,因为商贾手上的盐引若不能及时支取食盐,极易动摇人心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及时”二字有讲究,到底多快拿到盐才叫做及时?

        当月抵达番禹,当月凭借盐引支取食盐,这是理想化状态,实际上很可能做不到,那么当月抵达次月支取,是比较合适同时依旧比较高的要求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要考虑到集中支取的问题,如果几位豪商同时带着巨额盐引抵达番禹,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,总得第一个支取后再到下一个,那么轮到下一个时盐场的食盐存量极有可能不够,需要“现做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遇到支取高峰,交付食盐的日期自然要顺延,这和产量有关,而产量又和天气有关,一旦遇到阴雨天气,晒盐进度自然放缓,所以手持盐引的商贾就要在盐场外守候下去,是为“守支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遇到大规模集中支取,或者天气不好导致食盐产量下降,以至于出现“守支”的情况,大家都能理解,所以不至于人心惶惶,问题就在于万一因为别的原因导致“困守支”,那就不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